阿撐按For一般行政日間討論團夥伴:

1.
申論
第一題電子民主,阿撐認為此題需小題大作,因為電子民主只是電子化政府的其中一個子概念,倘若只寫電子民主的部份,會顯得太單薄!所以阿撐的作法是將電子民主擴大成電子化政府,只有意涵部份是寫電子民主的概念,其餘都是以電子化政府的概念去發揮。

2.
申論
第二題公私部門本質上的差異,為行政學與公共管理的重要考點亦是入門的重要概念,此題破題方向很清楚明確,就是公共性與公共利益,值得一提的是關於公私部門本質上的差異,有幾位學者有提出交互論證,學者所言可以寫進去申論裡面,相信會增加許多分數,因為有寫程度立判,這個部份阿撐看到小頁有寫相關資料,學者之言,阿撐不作贅述,但是這部份阿撐認為是很值得去投資的,因為選擇申論都會用到。另外,全鍾燮公共利益的八大判別標準也很直接一背,論及公私部門本質上之差異以及民主行政之特質可以代入使用,是一個很好的思考方向。

3.
標定紅色為破題關鍵,箭頭之後是阿撐理解的方式。第一題申論電子化政府的補充不用特別去背,而第二題申論公私部門本質上的差異的補充,全鍾燮之八大判準最好可以背起來。

4.
阿撐會設法處理電腦麥克風通訊品質之問題,還有近期會買一台多功能事務機,之後以掃描方式上傳,但還需要幾天時間。請夥伴們見諒m(_ _)m


 


申 論:100高考前2


電子民主出現的背景因素有那些?面臨那些應用限制?

[
孫本初公共管理課本p.305 ~ p335電子化政府之篇章 → 小題大作]


一、 電子民主的背景知識

1.
電子民主之意涵:

穿透組織間的界限,穿透公民與政府部門間的界限,經過網際網路進行民主意志的實現,表達人民當家作主的信念。

(1)政府再造

(2)
公共政策的改善方案

(3)
行政服務的網路架構

(4)
單一窗口

2.
電子民主之背景因素(產生原因or 演進歷史):

(1)
資訊 → (2)互動 → (3)處理 →(4)交易


二、 3.電子民主之應用範圍:

(1)
政府對人民

(2)
政府對企業

(3)
政府對政府


三、 電子民主的功能(優點)及限制:

1.
電子民主之功能:[績效 + 改革]

(1)效率 → 快

(2)
效果 → 有助於達成目標結果實現

(3)
改革 →政府再造資訊化電子化(4)建立公民信任 → 資訊公開透明化

2.
電子民主之限制:

(1)
消費者的選擇問題 → 使用者標的團體之使用意願

(2)
政府機構是否願意運用個人資料的信心問題 → 電子資料偽造

(3)
服務提供效率的問題 → 回應力(數位落差 + 電子設備限制)

(4)
資訊開放程度的問題 → 資訊開放的界線標準

(5)
資訊基礎建設的執行問題 →數位落差 + 電子設備限制

(6)
欺騙行為的預防問題 →電子民主偽造舞弊遠離民主真諦


四、 電子民主的應用及趨勢:

(1)
建立電子化政府 ─ 入口網站

(2)
政府線上服務

(3)
一站式之整合服務 →跨域合作 + 流程再造[單一窗口]

(4)
電子化政府共通作業架構與共享元件 → 提昇投資效益

(5)
提供安全之資訊基礎環境 → 電子認證數位簽章 + 防毒 + 防駭

(6)
縮短數位落差


五、 電子民主的評估與反思

(1)
隱私與安全 →聯想FB隱私和安全之疑慮

(2)
數位落差 →網路普及化問題 + 電子設備限制

(3)
過度浪費與未具效益的問題 → 投資資金的投入 與 理想和實際的差距

(4)
高層管理者缺乏資訊科技的基本知識與發展策略 → 代溝

(5)
腳步不一的電子化過程 → 城鄉差距 + 數位落差 + 系統間整合困難

(6)
資料庫的累積與整合問題 → 資訊系統的山頭主義,系統與資料庫之整合

(7)
組織績效和課責權責不清 → 虛擬組織體模糊組織界限[多手 + 髒手]

(8)
個體績效要求不易,形成領導協調之盲點

(9)
合法性基礎 + 目標錯置 + 服務提供的冰冷


六、 補充 → 台灣推動電子化政府的現況及建議的未來作法

1.
台灣推動電子化政府的現況:

(1)
第一階段: 87-89  ─ 電子化/網路化政府中程計劃

(2)
第二階段: 90-93  ─ 電子化政府推動方案

(3)
第三階段: 92-96 E化政府計畫

(4)
第四階段:97-100  ─ 優質網路政府計畫

2.
台灣未來推動電子化政府建議作法:

(1)
缺乏政府高層的背書與支持

(2)
設立專屬負責的單位與職銜 → 突破傳統組織的運作模式,建立替代性虛擬制度

(3)
立法怠惰無法適應激烈變遷的網路環境 → 法律的制定更新與配套措施

(4)
電子化政府在公私部門合作下為基礎進行

(5)
重視電子化政府的轉化治理 → 環境變遷的回應力與適應力,強調整合重組,研擬後端組織與流程再造的相關規範

(6)
加強政策行銷,獲得企業與民眾的認同與支持(G2BG2C)


公部門的某些獨特性往往與私部門有著基本上的重大差異,使得公共管理在課責與績效的方法與技術也必須適時調整。試論述公部門在本質上有那些異於私部門的特徵?


[宋文行政學課本p.1-37 ~ p.1-55行政學的基本定向篇章 →破題:公共性 + 公共利益 ]


一、 公部門特質(特徵)

→ 公共性與公共利益:(1)憲政體制(2)市場機能(3)公共利益(4)主權特質



1.
政府組織的公共目的

[
政府存在的任務、國家政府為何存在 → 公共利益之給付行政]



(1)
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及權利

(2)
確保重要資源的不匱乏

(3)
扶助弱勢族群

(4)
加強經濟穩定發展

(5)
提昇整體生活品質以及個人發展機會

(6)
保護自然環境

(7)
促進科學及技術發展增加人民福祉

2.
公共組織的特質

(1)
法令規章限制 →科層體制層級節制 + 法規限制

(2)
權威割裂 → 權力分立、三權鼎立

(3)
高度公共監督 → 金魚缸效應、陽光法案

(4)
政治協商處於政治系絡之下 → 政治性濃厚

(5)
目標多元模糊不清不易測量 → 多元主義、代表性官僚

(6)
不受市場競爭影響 → 獨占非競爭

(7)
公共行政具強迫性 → 為了公共利益 have  to  do


二、 私部門特質(特徵) → 功利主義與私人利益,正好跟公部門概念相反

(1)彈性 → 科層體制層級節制與法令規範較公部門少

(2)
權變 → 對環境變遷有回應力及適應力

(3)
受公共監督少 → 企業資訊不公開

(4)
單一目標 → 賺錢

(5)
深受市場競爭影響 → 市場競爭

(6)
不具強迫性 → 不受公益原則之拘束


三、 公私部門本質上的異同

1.
公私部門本質上的相同之處:

(1)
管理的對象和方法相似 → For人、財、事、物

(2)
治事組織及其運用相同

→ 分權,私人公司對應政府組織:

董事會 = 行政院;股東會 = 立法院 ;監察人 = 監察院

(3)
行政效率和服務品質的提高相同 → 強調績效,質與量的兼顧



2.
公私部門本質上的相異之處:

(1)
目的與動機不同

(2)
一貫與權變不同

→ 這裡指的是目標一元化VS目標多元化,而非環境之回應力與適應力

(3)
獨占與競爭不同 → 受不受到第三隻手(市場機制)之驅動牽引

(4)
考慮的政治管理因素不同

(5)
對外在環境的回應力與適應力不同

(6)
所有權不同 → 公部門屬社會民眾所有;私部門屬企業主所有

(7)
管理重點不同

(8)
組織目標不同

(9)
決策程序不同

(10)
受民眾監督程度不同


四、 學者交互論證與舉例(For Example)

(1)
鮑爾

(2)
謝爾

(3)
艾理森


補充:全鍾燮公共利益的8大判別標準[談到民主行政之議題也可帶入使用]

(1)
公民權利

(2)
倫理與道德的標準 公共利益的表面效度

(3)
民主程序

(4)
專業知識

(5)
非預期的後果分析

(6)
普遍利益

(7)
尊重輿論

(8)
充分開放
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煜恩 — yieshan 的頭像
    煜恩 — yieshan

    煜恩先生的恩典青雲志

    煜恩 — yiesh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